在网易云音乐听歌、在喜马拉雅FM听故事、在得到APP涨姿势……如果你是这些平台的注册用户之一,那么你正在为获得知识而付费。
在中国,知识付费大约兴起于2015年,仅仅过去两年,从2017年起,开始大规模扩张。
知识付费兴起的原因是什么?会带来哪些利和弊?对人们的学习和知识获取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?
(花鸟画的创作过程)
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第五届思勉人文思想节的活动之一,来自各学科的学者,以及知识付费平台的负责人聚集在“网络时代的知识付费和知识获取”主题论坛,对此展开讨论。
赞同方
曾几何时,知识是精英阶层的特权。
“经常有人追忆民国时代大师辈出,并诘问为什么现在出不了大师。其实,数据显示,民国时期中国人口4万万(4亿),大学生最多不超过11万,而今天中国人口达到14亿,受高等教育人数有3000万,并且还在增长。高等教育正在变得大众化。”
(宋明绘画作品欣赏)
在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刘擎看来,诗词大会、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流行,就是知识平民化最好的例证。在古代,贵族阶层、精英人士才有资格和能力谈诗作对,而如今,外卖小哥也有机会获得诗词大赛冠军。
平等主义思想、科学技术进步,都使得知识门槛降低。
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文良贵曾经在喜马拉雅FM录制课程,亲自参与知识付费节目的制作,在他的眼里,获得知识的途径,已经从传统一对一的师徒模式,发展到一带多的学校教育,再变成网络时代一对无限多的形式。
如今,只要注册网络账户,人们不出家门,就可以便捷地获取知识。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,学习变得更方便,更多人因此而受益,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。
“为知识、电影付费,就像为食品付费一样,具有合理性。”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王迁认为,市场经济发展规律,自然导致知识付费的出现。
质疑方
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荣跃民表示,在中国,最早的知识付费可以追溯到网络文学,因为资本的介入,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可以和美国好莱坞电影、日本动漫、韩国影视剧相提并论。
“现在人们看到的影视剧,90%以上来源于网络小说的改编(IP)。”荣跃民同时指出,资本必然会搅动原本纯净的池水,比如,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三大数据库都在国外,年费不断上涨,中国每年都要为此向对方支付高昂的使用费;又如,百度排名引入竞价机制,这样的做法虽然遭到多次诟病,但是依然不见明显的改观。
(中国花鸟画的技法)
来自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的陈龙教授从更深层次分析,提出知识付费对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共享形成冲击,人为制造出公共知识个人化、共有知识私有化,在加深知识鸿沟的同时,在未来会不会加剧阶层对立?
(蚕头燕尾的运用)
网络时代,我们如何学习?
在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强看来,对知识付费利弊的讨论,最终触及到本质问题:什么是知识?知识是谁的?随着社会的进步,人们对知识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,最终指向的还是人的内心深处。
(杰出的中国花鸟画)
对此,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表示,知识付费变火的背后,除了知识碎片化、知识生产过剩等客观因素,更重要的是在主观上,每个人都想珍惜点什么,以获得心灵上的稳定。
“社会焦虑症候,来源于社会的深层竞争。”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陈龙指出,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知识付费,大多还停留在简化的大众化知识,只能属于休闲的范畴,人们希望用它来寻求心理安慰,实际上治标不治本。
(自学该注意些什么)
专家一致认为,在知识付费的同时,人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获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,而不是盲目跟风。
正如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王迁所解释的,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并不是思想和事实,而是对思想和事实的具体表达。因此,人们花钱买的,不过是经过重新包装的知识载体;而作为全人类瑰宝的知识本身,钱买不来,留存于大脑中的知识,钱夺不去。
据了解,由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思勉人文思想节于4月15日在闵行校区拉开帷幕,以“新技术,新人文”为主题。
在为期12天的活动中,思勉人文思想节将带来一场思想和学术的盛宴,充分展示“数字时代的新人文”的魅力,彰显对于“中国智慧与人类未来”的深刻思考,60多位作家、学者、评论家将贡献他们不同凡响的精彩见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