▼
今年轰炸了国内院线(以及社交网络平台)的《阿丽塔》大家想必都很熟悉,电影中有一段台词令人印象深刻。(国画培训)
▲ 《阿丽塔》海报
阿丽塔说:“这会让你困扰吗?我不是个完整的人类。”(花鸟画技法教学图片)
雨果说:“你是我见过的最有人性的人。”
一句话道出了这部电影以及原作《铳梦》探讨的核心命题之一,想来一部末日风格的硬科幻,铁甲之内是骨子里的人文主义气息,实属不易。(山水画技法视频)
阿丽塔(加里)是不完整的人类,她的机械肢体和人类本质就是对“人性与科技”论题的有力回击。
▲ 《铳梦》截图
无论是常人还是改造人,《铳梦》中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,那就是不管你现在什么样,只要大脑还在,那就还是人。(山水画技法入门)
大脑是人类的核心标志,也就是自我意识。
你的身体,就是你的战场(山水画技法讲座)
如今消费主义统治世界,学者们酝酿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,说人类早已不是人类,人类只是贴着不同标签和技能的商品,在世界各地流通。
批量生产,盖戳出厂,无所谓独特和个性。(人物画技法视频)
而在这个时代,人们所探讨的最为热切的话题,恰恰是身份认同和定义自我。
艺术家总是做着各种反抗。(人物画技法入门)
在现代主义作品中,世间再无永恒真理,寻找自我却成了一个永恒的母题。(写意人物画技法)
但是按照《铳梦》的思路来说,有大脑就行了,身体重要吗?
当然重要了。(名家教你画牡丹)
这里就不跟大家絮叨灵与肉的关系了,毕竟深度直逼“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”……
90年代后,众多当代艺术家都选择以身体为创作媒介,借以探讨人性。(国画如何入门)
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芭芭拉·克鲁格曾为华盛顿妇女游行设计宣传标语,海报上写着“你的身体就是一个战场”。
▲ 你的身体就是一个战场
身体对于“自我”这个母题来说,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。(国画入门教程)
科技+艺术=马克•奎恩
有这样一个艺术家,对“身体”的打开方式就是一股泥石流。(荷花的画法)
1990年的时候,他花了五个月的功夫,从身上抽取了5升血液。然后雕成了自己的头像。
▲ 《自我》(self)(梅花的画法)
如果大家对这个数字没概念,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数据。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%~8%,或每公斤体重70~80ml,因此一般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为4-5升。
也就是差不多抽出了一个自己。
这个艺术家名叫马克•奎恩。(梅花写意画法)
▲ 马克•奎恩
他将这个作品命名为《自我》(self),由于血液凝固需要,这个作品必须冷冻保存,这也不断提示观者,人的个体生命对外在环境存在极大的依赖性,脆弱且短暂。
这还不是最精彩的。每过五年,马克•奎恩都会重新抽血,制作一个新的血液自画像,目前他已经制作了五个,如果大家把仔细比对,还可以看出头颅的面容正在不断衰老。(梅花花瓣的画法)
简直就是科技版伦勃朗自画像。(国画教学服务)
▲ 好像有人在叫我
他喜欢将“人物肖像”变为“器官元件”,这是他在探寻最根本的“自我”,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个时代热点话题——身份认同和定义自我。(国画梅花画法)
身份认同的基本含义,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。这个词总爱追问:
我是谁?从何而来?到何处去?(国画梅花)
关于这两个概念,我给大家举个粗糙的栗子。
我是女子,这是身份认同。(学国画的步骤)
我觉得自己是个美女子,这是定义自我(的一种肤浅的表现方式…)。
但是爸妈觉得我只是个饭桶,这我就没法认同。(山水画技法)
延伸到社会学角度,又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深刻话题,不赘述了,大家记住我是美女子就好。
好了,回到马克•奎恩,这个作品探讨的就是这个,他用自己的血液制作出自己的头像,对他来说“像是在制造一个怪人。头充满了生命的液体,但从来没有真正活过来”。(梅花树枝的画法)
显然是一种残酷的生命悖论。
其实展现这一主题的过程中,头颅并不是马克•奎恩艺术创作的唯一选择。(技法教程大全)
他差不多把身体器官给用了个遍,真“化成灰”都不白搭。下面我们来看看,他的作品有多赤鸡。
人性与自我
奎恩迷恋肢体。
比如他的作品《歧路之园》,从博尔赫兹的小说《小径交叉的花园》出发,将手掌纹路刻在面包上,进行烘烤,制作了很多个面包手,烤制之后,各自成为形态各异的雕塑。(少儿国画入门)
▲ 《岐路之园》
马克•奎恩借此暗示了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我们每一次选择都决定着命运的走向。(学国画)
在《另一个吻》中,他将自己的两个长期合作伙伴亲吻的场景做成雕塑,其中一个是残奥会金牌得彼得·霍尔,另一位则是著名艺术家艾莉森·莱普,探讨了我们内在与外在之间的矛盾,赞美了残缺之美。(国画名词)
▲ 《另一个吻》
而在“关于爱的一切”系列雕塑中,每座雕塑都是被现场浇铸,呈现了一对爱侣以不同姿势相拥的画面,精致而纤细,暗喻了人际关系的脆弱。(品评标准)
▲ 《关于爱的一切》
没有人是一座孤岛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归属,就在这些作品中有了独到的体现。(名词)
瞳孔也经常出现在马克•奎恩的创作中。
马克•奎恩在圆形的画布上描绘了被放大的瞳仁,眼球被放大到一定程度,呈现出了视觉上的抽象效果。(少儿国画)
▲ 《我们与星星的构造别无二致》
嗯……想到恐怖谷理论的朋友们别怕,这个系列伤害不到你们的。(学习国画)
“瞳孔”一词的词源,来源于希腊语的“彩虹”。
正如艺术家所说:(人物画的技法)
“在瞳孔的色彩世界中,甚至是在最微妙的、深色的色彩中,也能升华出对个体性的赞颂。在正中间的瞳孔如同一个黑洞,纳入了所有的生命的神秘和不可知性。这是对我们生命存在的不确定性的一种深层次的表现。”(工笔人物画技法)
《人类简史》的作者赫拉利2018年出版了《今日简史》(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),封面就出自这个系列,去年横扫了西方几乎所有书店的橱窗,那个深邃迷人的瞳仁可以说是随处可见。
他将这个系列起名为《我们与星星的化学构造并无二致》, 精细微妙的彩色线条簇拥着正中央的黑洞, 纳入了所有生命的神秘和不可知性。(兰花的画法)
所以自我意识是无边无际的难以被全部探知的,这仍然在“鸡生蛋蛋生鸡”的射程范围内。
后来马克•奎恩又瞄准了DNA和碳元素,在他眼中,科技是自我与人性的显微镜,身体则是镜片下的标本。(月季花的画法)
在《DNA》、《最终,我是完美的》、《迷宫》这三个作品中,他分别使用了真正的DNA序列,自己毛发中的碳原子以及某人的指纹。借此将独一无二的生命以极度抽象又极度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。
▲ 《最终,我是完美的》
为什么这样说呢?
拿《DNA》这个作品来说,当你看到这个作品,你难以相信它是一个生命,然而他确实能够代表这个生命,因为基因序列仅此一份。这就是极度抽象。(花草画法)
▲ 《DNA》
但是同时,根据它包含的数据,你完全能够获悉这个人的健康、习惯、喜好乃至性格信息。(重彩人物画的技法)
▲ 《迷宫》
这又是极度具象。
讲了这么多,殊途同归,马克•奎恩喜欢将“人物肖像”变为“器官元件”,这是他在探寻最根本的自我。(张大千谈人物画技法)
见微知著,他将整个自我抽丝剥茧地展现在大众面前。
皮相之下
以上提到的(以及没提到的作品),都将于3月8日起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。(中国山水画技法)
这是马克·奎恩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级的个展,叫做“皮相之下”,这名字也真是再适合不过。
在这次展览中,马克•奎恩将展出一个最新作品,名叫《图腾》,这是一件他保存在工作室一个盒子中长达二十五年的前作的放大版。(国画粽子作品)
除此之外,奎恩再次引用《歧路之园》概念,创造出了一个兼具协作性和参与性的艺术装置,邀请观者在美术馆的窑内制作自己的面包手。
也就是说去看展的各位,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这个经典作品的再创作当中。(粽子画法)
简直是VVVIP级的观展待遇了。
当你走入展厅,面对那些独一无二的生命序列,你就会明白:(中秋画法)
一个人最好的作品,就是他自己。
正如尼采所说,一切从身体开始。你为这个世界贡献了一个“你”,你拥有自我意识,拥有自我意识的载体——肉体,意义不在那些响当当的艺术品之下。(国画中秋)
我想,马克奎恩作品的内核,也正在于此吧。(画写意牡丹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