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中锋(国画培训班)
又称正锋,执笔较端正,
笔锋平铺纸上,保持在线条的中间,(中国工笔花鸟画常见问题50问)
画出的线条圆浑、匀整、厚重、含蓄而具有弹性,这是书画中最重要的笔法。(草虫的画法)
常用中锋勾花卉轮廓、叶脉、勾禽鸟的眼、嘴、腿、爪等结构严谨、劲健、丰实的形象。
写意花鸟画疏放潇洒,仅用中锋是不够的,(黄幻吾山水、花鸟画合辑)
必须中侧结合,才能做到横涂竖写、挥洒自如。(崔白《寒雀图》)
2.侧锋
执笔略倾斜,笔锋在线条一侧运行。
所画线条不如中锋圆浑,但变化丰富,显得生活活泼,(赵孟坚《墨兰图》)
在写意画中具有重要作用,(法常《写生蔬果图》)
适于表现大型禽鸟的尾羽、点花瓣、叶子和石头等。(李行《双钩竹图》)
3.顺锋
就笔锋运动的方向而言,笔杆倾斜,与行笔的方向一致。(国画荷花画法)
运笔时指腕放松,既有按又有拖的动作。(赵昌《竹虫图》)
如果笔身倾斜大,笔杆在前拖着笔锋行进,拖的力量大于按的力量,称之为拖笔。
顺锋的线条光润、流畅,适于画竹竿、柳条、荷梗、虾须等。(燕文贵《溪山楼观图》)
拖笔舒展、自由,但弹性不强,多作辅助用笔,不可用得过多。
4.逆锋
又称戳笔,笔锋在前,笔杆在后,笔杆倾斜方向与运行方向相反,逆向前进。(许道宁《关山密雪图》)
这种笔法常与捻笔、翻笔动作想配合,线条富于变化。(文同《墨竹图》)
笔锋受阻较大,笔谊时聚时散,
产生一种苍老、粗糙的效果,适合于画石头、枝干、粗藤等。(李公麟《五马图》)
5.裹锋
就是将笔锋裹束在一起。
有两种方面,一种是捻动笔杆裹锋,一种是腕转笔裹锋。(米带、米友仁及高克恭《云横秀岭图》)
裹锋是运行中的瞬间状态,锋还会散开,再重新裹束。
所画的线线有缠捻的感觉,使墨色浓淡也交替变化,适于画藤蔓等。(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图》)
6.散锋
又称破笔,将笔锋破散开作画,(赵估《柳鸦图》)
一是调墨时在调色盘上按一按,将锋散开,
一是在运笔时使锋自然散开。这两种方法常结合使用。(赵伯驹《江山秋色图》)
散锋线条松散、轻飘、零碎,
适合表现羽毛、芦花、细草、破碎的叶子等。(刘松年《四景山水图》)
7.滚锋
笔锋翻滚运行。
笔锋平卧,笔身几乎平躺,(郑思肖《墨兰图》)
笔杆带动笔锋向一个方向滚动,使笔头的披毫与纸面接触,(赵孟题《鹊华秋色图》)
充分利用笔头上的墨色,常用这种方法画花瓣、石头纹理、粗树干等。(柯九思《清阅阁墨竹图》)
8.掠笔
笔身倾斜,笔锋轻触纸面,渐按至笔腹,然后侧锋迅速挑起,(国画竹子的画法)
这些动作要连贯,速度较快,一掠而过。(工笔花鸟画)
多用于处理较虚或飘动的形象,如画被风吹拂的树叶,小块剥落的石纹等。(黄公望《富春山居图》)
9.揉笔
笔腹着纸,向笔根处用力,
力量可大可小,或顺时针,或逆时针,以笔端为圆心,旋转运行。(吴镇《渔父图》)
这种笔法能产生柔和、润光的效果,
多表现圆的形象,如葡萄、荔枝、枇杷果、圆形叶子、小鸡、花瓣等。(王冕《墨梅图》)
10.战笔
又称颤笔。
笔锋或正或仿,以笔锋至笔腹之间触纸,(倪瓒)
自然颤动运行,使便条忽实忽虚,或连或断,形成苍老毛涩的效果。(张渥所作《九歌图》)
一般表现硬质粗糙、厚重干枯的形象。
如枯木、坚硬的石头。利用小笔锋颤动,画草本花,也能出现一种特殊的效果。(倪瓒《渔庄秋霁图》)
11.点笔
用笔锋触纸,笔杆垂直下按,或者略为倾斜一些,
力量一般不很大,触纸后立即抬起。(张渥)
用新笔点成尖点、用秃笔点成圆点。
常用于点苔点、禽鸟身上的斑点等。(王冕)
12.厾笔
用笔锋、笔腹同时触纸,着力于笔腹,按的力量比较大一些。
厾笔是大点,可尖可圆,有时也和揉笔结合使用,
常用这种笔法点大苔点、点叶子、花瓣和禽鸟羽毛。
13.皴笔
笔杆略倾斜,笔锋、笔腹触纸,以线或面的各种笔法的组合,称之为皴。(吴镇)
写意花鸟画不像山水画有那么多具体皴法,皴笔也比较概括,
大体可分为:拖笔线皴、竖画横皴、侧锋面皴、掠笔面皴、横笔点皴、散笔线皴等。(黄公望)
一般用来表现树干、石头的阴阳、凹凸、纹理,以突出物象的立体感、重量感和质感。(画梅花的颜料)
14.擦笔
笔杆倾斜,侧锋枯笔平躺于纸上,(王蒙《青卡隐居图》)
指腕放松,腕子轻轻摆,触纸轻轻摩擦,向笔身两侧运动,力量比较均匀,在纸上不留明显的笔痕。(国画梅花用什么颜料
擦笔常与皴笔结合使用,以加强中间色调、立体感、粗糙感、模糊感,是皴法的辅助用笔。(国画梅花特征)
15.顿笔
笔身用力下按,根据需要按到不同的部位,下按轻者称为驻笔。(王绎《杨竹西小像》)
顿笔使线条加粗成节状,或通过顿笔改变运行方向。
这种笔法适用于画竹节、藤节、鹤、鹭鸶的骨节、树疤等。(边文进《雪梅双鹤图》)
16.挫笔
运笔行进中,稍一停顿,然后向后行笔,再从原路或略错开一些向前推进。(仇英《送别图》)
这一停顿、一退、一进的用笔方法,就是挫笔。
挫笔以加强线的节奏变化,同时进行蓄力,作再一次发力的准备。(陈道复《墨花图》)
这种笔法主要表现木本的枝干、石头的棱角转折。(写意梅花用什么颜色)
17.转笔
以腕发力,腕转笔提,笔杆随势倾斜,笔锋顺势转换方向。
转笔需要注意轻重徐疾,这种笔法常与其它笔法配合使用,(梅花技法)
表现剑形长叶、枝干、藤蔓竺。(梅花初期花蕾)
18.折笔
有两种表现方法,一是在运笔过程中,通过顿、驻,稍一停笔,改变行笔方向;(枇杷的画法)
另一种是运笔稍一停,立即翻笔,用笔的另一侧触纸,改变行笔方向再运行。
这种笔法主要表现平实、方硬、有棱角的形象,经常与转笔结合使用。(松树怎么画)
19.簇笔
似散锋,笔不倾斜,垂直下落,锋散开,触纸后笔毫都向外弯曲,然后立即离纸,一笔下去形成许多碎点,形态大小不匀,取得笔少意繁的效果。(程邃《山水册》)
常用于画树叶。
20.剔笔
以笔端或笔腹用力,重按于纸上,欲放先收,(朱耷《河上花图》)
然后迅速挑起出锋,用笔要果断不可重复,
这种笔法表现一种犀利的形象,如画剑形短草、枝上的硬刺等。(弘仁《天都峰图》)
21.斫笔
斫是砍的意思。
笔锋斜倾迅速从空中向纸面斜着砍下,(石涛《搜尽奇峰打草稿》)
触纸后仍运行一段,形成起笔虚,收笔实的效果,
如刀斧劈木板状,但是与斧劈皴法的用笔正相反,(写意花鸟画技法)
常用这种笔法画坡石、树木的皴纹。(写意花鸟画)
22.摔笔
笔身平躺,卧锋上下运动,拍打成长点。(工笔画染色方法)
起落笔要果断、有弹性,触纸后立即抬起,可实可虚,多表现苔草或坡石皴纹。(工笔画染色步骤)
23.撇笔
笔锋或中或侧,轻入纸再渐按重,最后撇出,动作连贯迅速,如行书写撇的动作。(挥寿平《秋海棠图》)
撇笔与掠笔相似,但掠笔较虚,撇笔较实。(梅清《白龙潭》)
常用于画小叶子、石头纹理,尤其是多用它表现风中的小长叶。(龚贤《自藏山水册》)